您现在的位置: 竹叶 > 竹叶功效 > 正文 > 正文

跟名家视频学国画6梅墨生讲兰花的画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13 12:49:23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www.bdfyy999.com

一、花头的画法

在传统中画兰花画花头一般来说是画五瓣,我们单独画一些花头,不用浓淡墨,只用重墨来画。

三笔,四笔,五笔兰花的姿态千姿百态,但是无非是正偃俯仰。

兰花花头还没有开

花苞含苞

画花茎很难画。花茎必须要体现那个兰花柔韧,但是又带着一点挺拔的感觉。它不是木头,不是铁,不是钢,它是花要有柔韧的感觉。但是它必须要挺拔。得画出它那个嫩劲儿。前边画的尖一点。

古人管这个画兰花点心,一般都说像写心字一样。这个心字是三笔,它是草书的心,这三笔要体会它圆满的感觉,饱满的感觉。花蕊要活泼的感觉。

这一幅花卉就兰花来说,精神不精神,关键要看兰花这个花头。画花头,我们要画它的浓淡的味道,先把笔要涮的相对干净,完后再淡墨,笔尖浓墨。

五笔的兰花瓣画出来,要让它既有厚度又透明,像一个花的剪影。所以这个时候水分的控制要恰到好处,用笔的两侧要光泽,因为这个花不可能开的像锯齿一样很残破。画成了很苍劲,那就不是兰花了,兰花是很清雅,很柔嫩,要体会这个感觉。

要利用笔的自然的弹性,要有自己完善的控制。点蕊要特别巧妙。花蕊用深色,花瓣用淡色,这是人的主观处理。其实,在真实当中也未必花蕊比花重,如果它们用同样的墨色,就不精神了。浓淡的对比,就像眼仁儿一样,必须有眼白,有黑眼仁儿,它才精神。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对比才有美感。

调墨,不同的传授,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方法。像这个是用蘸墨法,前边用水,后边蘸了一点淡墨,前边如果再蘸一点浓墨,你看这个它画出来的效果,就更不一样了,就更把那个花苞的立体感表达出来。

有的时候,也可以用浓墨来画,有的画家喜欢叶子与花都用浓墨来画。总之,这个花头画的要有姿态,要有风韵。

所以画任何一种题材的作品都要对这个东西有相当的了解。这个了解宋人管它叫格物致知。就是了解物理,最重要的是还要了解物态,中国画所谓的写意大写意小写意,这是一种说法。其实这不是严格意义的学理的说法。严格说只有意笔和工笔。意笔画法,工笔画法。

有水墨画法。有丹青画法,就是着色。当然还有一种就叫勾勒画法。还有一种叫渲淡画法,后来就叫点染法。只有这么三对。

刚才说的都是点染的画法。笔墨,一个是用笔和用墨本身,它作为工具材料的含义。另一个它是一种美感,是一种文化意味。

既有形,又有神韵。要把形与神合二为一。这才是中国画的笔墨。

笔法是什么呢?中侧顺逆方圆,虚实长短,刚柔曲直轻重,像书法用笔一样。它要有起承转合,有起行收三个过程,这才叫笔法。所以画中国的梅兰竹菊,这样的君子之花,画文人写意的绘画,你必须要有相当的书法的功底,必须有相当的文化的、文学的、美学的修养。你才能够在这个瞬间完成这么多要求,它之所以难就难在这象形取意这两个都不能缺。

只有象形取意,抒情写意真正都做到了,都包含了,就是把主观和客观都包含了,把对象和我的主体都包含了,我们的写意绘画才够得上叫写意绘画,才够得上叫意笔画。否则这个写意就流成一种形式和样式了。

在古代有一首著名的关于书画的诗是元代的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写的。他这首诗说的是“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在中国的画史上很有名,在中国的绘画理论史上也很有名。它是在强调中国的绘画,特别是进入文人的写意绘画以后书画同法,书画同源。同源,是个美术史的问题,同法,是一个画法问题。他说:“须知书画本来同。”怎么同呢?画石头就像飞白的书法。

木如籀就是画树木的时候,要像篆书一样的笔法,籀是籀文。

写竹还应八法通,竹子就是画竹子。古人管画竹子,像书法一样叫写。八法是说书法永字八法。

书法的一种训练方式就是单写这个“永”字,因为永字具备八种方向,所以叫永字八法。八法代指书法就说画竹子的时候要像书法的八法一样用笔。“若也有人能会此”说假若有人能够领会这一点,方知书画本来同。书与画本来是相同的,实际我更愿意认为是相通的。我们看永字,看这个提笔、撇笔、短撇、就是这些笔法,用到画竹子的一些笔法里。就说画竹叶要和这个捺笔撇笔的方法要一样。

这首诗几乎是中国文人写意绘画的一个画法宣言。写这首诗的赵孟頫画成了一张古木竹石图,也可以称为枯木竹石图。他所画的石头是用侧锋枯笔就像飞白书,这里边有很多飞白,所以像飞白的画法。

木如籀,他画的古木,看这个细的笔梢儿,用笔就像篆书一样。所谓的籀书,就是要用中锋笔,要圆劲。石头要画它的方棱的感觉。石如飞白,用侧锋笔,像飞白书一样。这个飞白书到后世它就不流传了,自古以来这个写意绘画石头的画法,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的笔法。

那么木如籀,这个籀字实际叫石骨文或钟鼎文,我们看他画的这个支梢,要用中锋的笔法,这个枯枝,所以它指的是枯木,尤其要用这样的笔法。

我们看画一个这样的树干。木如籀,要用中锋的笔法来画。这个笔道要和篆书的笔道笔法一样。其实它说的是圆劲,要有立体感,用重一点的墨。这个画法就是用籀文的画法,也就是用篆书的画法。

“写竹还应八法通”,只是说拿竹子来做说法。其实文人写意绘画,画任何东西都要通于八法。不只是竹子,只是竹子更代表。

画兰叶也一样,兰跟竹都是相近的一种文人画的题材,所以画兰同样要用八法,比如撇兰叶同样要用撇笔法。

看下边画的这个这个竹子,正是他自己说的那个画论。看它这个竹子,到这儿像撇笔一样,就像写一个撇。

再欣赏一下宋朝佚名的作品。这种兰花是勾勒法,加上一点晕染的画法。

这个兰花我们看到外边画外还有画,实际上这个兰的根在外边,兰花的根呢?那就更在外边。

实际上就是小中见大。这个团扇像一个取景图一样。他把这个兰花取得它最动人,最传神的这一个角度。这个时候的画,有的是做在纸本上,有的是做在绢本上。

它这样的画法一般来说是接近后来我们所说的工笔画法。但是这种工笔不是我们后人画的更工细的那种画法,它是带着一种意笔道的工笔,不像后来的院体画那样画的那么工细,勾轮廓,然后再添颜色。

因为工笔的画法,它要画在熟纸上。我们这种意笔的画法,即便是用双勾,它还是画在生宣上,它还有一定的洇漫的效果。我们不是严格意义的临它,这是一个意临。

我们现在把这意临的兰着一下色,这个意笔的兰花虽然是双钩,它不会像工笔那样三渲九染,但是它也大概有一个铺底。它也不是一下子就把那个绿色直接铺上有一个底色,这样呢,画出来以后啊,它才有这个厚度。它上面这个颜色叫汁绿。这个汁绿色就是花青加上藤黄。花青多一点,它就深一些。花青少一点,它就浅一些。

我们用的这个是生纸,它用的是熟纸。国画着色要沉着,不喜欢这个颜色飘。水分着色的时候,水分要合适。国画颜料画出来它要润泽。

颜色如果水分不合适,它就不润泽。用这个汁绿打底以后,实际上这上面它还有这个非常少的石绿色。石绿色它是矿物质颜料啊,它有遮盖性,所以有岁月年代造成它的古旧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他用的这个颜色也很沉着,用很少的石绿,如果多了以后它这个颜色就不沉着了。在这个地方,它加了一点淡淡的石绿色。这个石绿色它要跟下边这个汁绿,要让它融合,要让它渗透。就是不能它们俩脱节。这个颜色要古艳,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美学追求。

花头部分,石色用的比较多。在这里,他用这个赭石点的花蕊。它这个地方还有白粉,我们就不去具体的去照着这个描画了。这个叶尖的地方赭石色它还要深。

我们意临了一下,这种画法就是一种双勾填色,或者叫双勾渲染。因为后来发展到院体画的时候,就变成了很工细的画法。到现在到当代,这个画法就越来越工细,但是实际上它这是意笔的双勾。

当年齐白石,就画过一幅兰花。在一个玻璃瓶里画了两茎兰花,两个兰花头相对。他说他们之间好像在说话,叫花能解语。

注意画这个兰花,这个点心要很注意,它是提神的地方啊,在这个淡墨里,这个重墨的花心很重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yadia.com/bydwh/13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竹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