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刀,够狠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航者,它的核心竞争力从来没改变过,那就是电池技术的深厚底蕴。早在比亚迪还在专门做电池的时候,比亚迪电池就凭借技术与性价比牢牢占据世界前五的地位。基于成本低、更安全、寿命长等特点,比亚迪动力电池的主攻线路一直倾向于磷酸铁锂电池。第一辆比亚迪新能源下线时,搭载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多年过去,比亚迪的重心一直没有变。然而,在新能源汽车的退补过程中,政策对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镍钴铝或者镍钴锰三种金属构成的三元锂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续航能力获得市场青睐,磷酸铁锂则一度被认为是动力电池的低端、过渡产品。或许正是在这样的预期影响下,近年来,哪怕比亚迪营收节节攀升、龙头地位稳固,股价却一直震荡下行。事情的转机正是年1月10日,比亚迪砍出了狠狠的一“刀”,开始让市场重新审视动力电池的未来。能量密度一定越高越好吗?不一定,高密度也意味着不稳定,君不见特斯拉蔚来的自燃车,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含钴就是黑科技了不起吗?钴作为稀有金属,太贵了......镍钴铝又不稳定,性价比不高。长续航能力只能依赖高能量密度吗?不一定,同样的空间里,放更大容量的电池,同样可以提升续航。而这几个条件下,安全、续航、成本,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的“刀片电池”都做到了。
刀片电池,由于形状小而薄,获名“刀片”,它的出现绝不是一次技术的突破那么简单,其代表的是行业发展方向的变化。密度不弱于三元锂,更安全
容量提升50%,提升续航
如果说刀片电池出现前,人们只能选择苦心钻研如何提高三元锂电池的稳定性;那么刀片电池出现后,从更安全、更环保、更低成本的角度出发,选择提升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效率,似乎是一条更光明的发展之路!决胜电池成本战
此前,笔者在《特斯拉自建电池厂,留给宁德时代的时间不多了?》这篇文章中,曾提到过,动力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整车成本的比例,有40%之高。
新能源整车厂将电池生产线纳入麾下,是成本压力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即便特斯拉也不能免俗。
毫不夸张的说,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因素就是价格过高。
以比亚迪的热卖车型“唐”为例,纯电版本补贴后的价格依然是燃油版本价格的两倍。
放眼世界,如今,比亚迪是全球唯一能够实现自产电池覆盖自家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厂商,其他汽车厂拿到的电池成本更高!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这样分析:买10万元电动车比买6万的燃油车更划算!
因为中国私家车的平均年行驶里程约为2万公里,每公里能耗的油电差价为0.5元,因此电动车便可每年为用户节约1万元。
使用电动车3年,至少可省3万元油钱。再加1万元的购置税减免,在购车及使用成本上,电动车对燃油车有着4万元的天然优势。
但从当前的价格来看,燃油车与纯电车的价格差距远远超过4万元,补贴政策已经渐行渐远,降成本之战势在必行。
而降整车成本中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就是降低动力电池的成本。
“无钴”的猜测
特斯拉近期的操作,无论是和宁德时代合作磷酸铁锂、还是自建电池生产线,目的也是从电池中降成本。
前不久,特斯拉在抖音上公然回复,表示自建电池生产线“无钴”,不一定就是磷酸铁锂,随后又删除了评论,徒留给市场满脑猜疑。
钴,属于稀有金属,全球已探明钴资源储量仅有万吨,也是汽车电池材料中最为昂贵的金属材料之一。减少钴的使用,是路径很清晰的降成本方式。首先,特斯拉的无钴电池选择之一是做高镍无钴电池。上文我们提到的三元锂电池“”为例,就是把镍、钴、锰的比例调整为8:1:1,镍的比例大大提高至80%,钴的比例降低至10%,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能量密度。如果的基础上,再继续提高镍、锰的比例,将钴的比例降到接近0%,那么也可以达到“无钴”,实现成本下降。但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安全。在三元锂动力电池中,镍的比例越高,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就越差。在遇到高温、外力冲击等情况时,高镍电池的安全隐患就会更大。如果特斯拉采取如此高镍模式的话,笔者个人认为,牺牲安全性的“无钴”实属得不偿失。其次,从特斯拉官方秒删评论的做法看,采取磷酸铁锂模式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这种做法将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也降低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在这两难的选择中,比亚迪“刀片”电池的优势更为突出明显。不仅给动力电池的未来发展打开了一个新方向,也为比亚迪自己铺开了未来的康庄大道。等一个未来的春暖花开
在电池技术上,比亚迪的未来看起来是十分光明的,但从“智能化"自动驾驶、黑科技甚至汽车整体设计美感的角度看,比亚迪要走的还很远。特斯拉的科技品牌价值已经逐渐稳固,比亚迪却至今还未有推出一款具有“未来感”的汽车。如今国内汽车保有增速已经趋于平缓,首次购车的群体多是年轻人。如果面对价格相近的国产特斯拉Model-3(轿跑)和比亚迪的纯电动唐(SUV),即使一个是轿车,一个是SUV,年轻的购买人群大概率还是会倾向于特斯拉。长期来看,比亚迪的优势在成本,特斯拉的优势在科技,两者的产品此前并不重合,一个瞄准高端豪华车市场,一个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