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网上沸沸腾腾的甜咸粽子之争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南北方的童鞋们各执一词。只吃甜粽的童鞋们鄙视咸粽是粽子中的怪胎,只吃咸粽的童鞋叹息甜粽的寡淡。南北方的饮食文化的不同也可以在这甜咸粽子之争中略见一二。
身为一个北方人,在我仅有的二十几年人生经历中糯米红枣粽才是正宗的粽中之粽。以至于后来吃到的蛋黄粽子,山药粽、猪肉粽都成为味蕾中的浮云,舌尖上的过客,谁也无法撼动我心中的糯米红枣粽。
你忘不掉的食物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多的是它包含着你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糯米红枣粽是儿时端午翘首盼望的美食。在物质相对贫乏的童年,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对家人来说非常重要的节日。会提前一个月腌好咸鸡蛋、鸭蛋、鹅蛋,咸蒜,这些食物都是自家养的鸡鸭鹅产出的,蛋类算是贫穷的农村最容易获得优质蛋白食物。这些需要时间酝酿,咸味慢慢浸入蛋黄,端午的早晨跳出一大盆,用筷子一戳,蛋黄油黄灿灿,骄傲地发着诱人的光芒,那时候我和弟弟便总要抢着吃那个油最多的蛋,咸香下饭的爽口神器。而已经腌渍的过咸的蛋白,总是爸爸妈妈无声的吃掉了。那些蛋白从现在健康的角度来说,是无益的,爸妈是舍不得扔掉的,常常把我和弟弟吃剩下的蛋白搅在米饭或白粥里。
端午节自然粽子是重头戏。糯米红枣粽如此让人期待跟没有什么零食的和没有甜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的。嗜甜食人类的本性,对于儿童尤为热爱甜食。为这一顿好吃的甜食,我和弟弟小小年纪就知道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家周围有一片竹林,每到四月初,竹笋崭露头角,再淋过几场雨,便比赛一样冲着往上跑。剥落的竹笋叶子也掉落一地。每天早晨起床,我和弟弟便先到竹林里逛一圈,挑选出适合包粽子的竹叶。竹笋底部的竹叶虽宽但是比较短,缠裹不了整个粽子,不适合;顶部的竹叶太窄,包的东西太少,也不适合,只有中部的竹笋叶子是宽窄适宜,长度也刚刚好。竹笋每长高一节,便要脱落几篇竹叶。有时我们会心急,看到将落未落的竹叶忍不住要手动帮竹笋脱衣服,拔苗助长,那些年我和弟弟也摧残了不少早晨还懵懂的小竹笋。我们比赛谁捡到的又好又大,那些还沾着清晨露水的竹叶,在我们手里就是对美食的希冀。
这些竹叶捡来,一些卖掉,挑出一捆比较好的留着六月里包粽子用。长大后才知道包粽子的东西不止竹笋叶子一种,还有用芦苇叶子、荷叶、竹筒、槲树叶等,粽子的形状也有很多种。糯米红枣粽形状多是四角的。端午节前一天首先要泡好糯米、粽叶、还有红枣、花生,邻居之间常常会聚在一起,包上一大锅几家分来吃。浸透水,粽叶变得服服帖帖,糯米湿而不散,一个粽子里塞上一小把花生和几颗红枣。先把粽子卷成一个小筒,填上湿湿的糯米,塞上花生,为了让粽子料足个大,要用筷子捅一捅,糯米花生和红枣挤得更紧一点。我们的农村形容食物分量大的词语:瓷实。
纯手工粽子,又要和邻居分来吃,每家基本都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孩子吃下四五个是不在话下,所以包粽子也得有一天工夫,傍晚时候煮好粽子孩子们最欢乐。端起碗,沾着白糖,不管是刚出锅的,都迫不及待要啃上一口,那是盼望已久的事终于实现的满足。大人们则把煮好的粽子分拣几份,送给手脚不便的邻居老人,一起尝个新鲜。这种淳朴的民风到现在老家的农村还很浓厚。有一次常年在外打工的母亲端午前回到老家办事,母亲晚上到家院门前放的都是邻居们送的粽子和鸡蛋,都是知道母亲要回来的乡邻们给送来的。这些邻里也是率性,不见人放在门前就走了,多么可爱。
大学工作后,去过江浙多地,打开了我人生的粽子之旅,江浙地区久负盛名的是五芳斋的粽子。外地人总是带着期望要尝尝的,第一次吃的猪肉粽。要说一个吃惯糯米甜粽的人内心是抗拒的,但是嘴巴是向往的,舌头是诚实的:原来这咸粽也是很不错的。继而又接触到蛋黄粽、桂花粽、叉烧粽应有尽有,但依然代替不了心中的糯米红枣粽。南方的小伙伴们对咸粽的热爱也是因为这些粽子和我们儿时总有那么多的关联,食物的味道养育了身体,成为连着故乡和童年的纽带,无论你走多远,它都牵着你的胃,牵着你的过往。
如果真要问南北方的小伙伴为什么对甜粽咸粽各有执著的爱,或许就像《春娇与志明》中志明对肉酱意大利面的喜爱吧:“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便利店的肉酱意粉,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喜欢吃?它真的有点咸,肉也不多,喜欢就是喜欢。我喜欢她是因为,我觉得她好,她什么都好”
粽有南北之争,而亲情和童年的味道是没有南北之争的。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一种认可。
如果喜欢木头妈妈的文章,欢迎点赞,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yadia.com/bydwh/1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