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比亚迪第万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下线,并完成交付。这也标志着比亚迪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突破万台的车企。(当然,如果算上油电混动HEV车型的话,丰田应该更早达到这个记录。不过目前国际上已普遍将这类车型归类为「Plugless」,不插电的燃油车,因此不算在内。)大家也知道,相比只有四款在售纯电车型的特斯拉,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除了纯电动车,还有插电混动车型;不仅有卖给普通消费者的乘用车,还有公交大巴、环卫车辆等商用车。但无论如何,第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交付,对比亚迪而言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再次为其广告语中经常出现的那句「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增添了一笔有力的证明。而对比亚迪,相信大家也都有着较为复杂的情绪:一方面,「王朝」家族新能源车型、DM混动技术、刀片电池等等名词背后,比亚迪在产品、技术上的不断努力创新值得人们的敬佩和肯定;另一方面,大家又对「比亚迪」三个字代表的品牌形象,又总觉得不够高端、「差那么一口气」。那么,在迈过属于自己的「万」大关之后,比亚迪的今天和明天又将如何?比亚迪:受争议的全能工程师长期以来,比亚迪对外主打的「人设」是专注研发的「工程师文化」,其掌门人王传福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被塑造成「技术狂人」。当我们回顾比亚迪的发家史,也的确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而是一段属于中国制造逐步前行的艰苦奋斗往事。年,王传福放弃中科院铁饭碗工作,借债万元创办比亚迪,专注生产「大哥大」使用的镍镉电池。凭借创始人电池专业出身的技术基因+中国制造人力成本优势,在7年之后,比亚迪成长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生产商,并在手机等IT代工领域与台湾富士康激烈竞争。随后,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年,比亚迪斥资2.7亿元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进军汽车行业。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比亚迪和许多其他自主品牌车企一样,采取「逆向研发」模式,在年推出「模仿」丰田花冠的比亚迪F3,第二年销量就达到了10万辆。随后,比亚迪F3R、F6、F0等车型相继推出。在这过程中,比亚迪发挥「工程师文化」的本色,开始自行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逐步在燃油车市场站稳脚跟。同时,也许正因为是自己的老本行是电池制造,比亚迪颇具前瞻性地开启了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在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插电混动车型比亚迪F3DM。同一年,股神巴菲特看到了比亚迪潜力,以18亿港元认购了比亚迪约10%的股份。然而,受制于当时电池成本高昂和充电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限制,比亚迪最初推出的两款面向消费者的插电混合动力车型F3DM和F6DM并没有获得销量上的成功。这也是当初王传福豪言「分分钟就能造出特斯拉,但需要等待家庭消费启动」的内在逻辑。面对这样的现实,比亚迪自然将目光放在了更容易集中补能、也更容易获得获得大批量订单的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比亚迪电动客车、主打出租车市场的比亚迪E6相继问世,帮助比亚迪提升了新能源车销量,也趁着政策的红利,收获了不菲的国家补贴。后续的故事,大家也非常熟悉了。年,秦DM上市,开启「王朝」家族车型的开端,助推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走入千家万户。在年到年的13年时间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完成了从0到万辆的跨越。比亚迪本身也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形成乘用车、客车、卡车及专用车、工业车辆等全市场产品矩阵。从去年到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爆发,比亚迪这个白手起家、勤勤恳恳搞研发生产的「工科男」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长期专注的电池领域,年,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在全球范围内的装机量达9.01GWh,排名第四位。在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去年年初「一刺而红」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更是让比亚迪收获无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yadia.com/bydpz/8998.html